「排程都排好久,我就不想去看了!」
門診間,一位五十肩友很直接了當的告訴我,他因為覺得復健排程都很難約,再加上交通往返,算一算花的時間成本,遠超過自費的「肩關節囊擴張術」費用,心一橫,「乾脆來全自費治療吧」!
雖然他的五十肩才在初期症狀,很有機會每天認真伸展,復健三個月後就能有改善的機會,但,肩友已失去耐性了。
台灣的醫療比起英國,速度有如太空梭
其實,台灣的健保在世界上是有名的「又快又好」,英國國民保健署(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構成國中英格蘭的公費醫保系統,全球最大的單一保險人制度醫療體系」,在急救、傳染病醫療上,都是免費,跟台灣有類似的醫療系統。
而與台灣健保不同的是,英國就醫需「轉診」,套用在台灣,意即需要先掛「家醫科」,再由家醫科醫師看看需不需要專科醫師的進一步處理,也就是說,台灣光一個頭痛,可以早上看神經內科、下午看心臟內科、隔天再看復健科的情況,可說是「難以置信」。
NHS甚至明文規定,針對非緊急醫療狀況的最長等待轉診時間為18週,也就是說在18週內的轉診,都是合理的;身在台灣的民眾應該很難想像自己四個半月後才能看到專科醫師吧!而實際上,「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 NHS 信託和基金會信託達到了 18 週選擇性治療的等待時間標準,只有 38% 達到了癌症患者從轉診到治療的 62 天標準。」
也就是說,在英國只有不到4成的癌症患者,確診後在二個月內能夠被治療,癌症都要等那麼久,更何況是小小的五十肩呢?
再看看美國,雖然醫療品質好,費用則是「驚為天人」!一位美國專程回來台灣治療五十肩的肩友,分析她帶女兒兩人坐飛機到台灣住一個月加上做「肩關節囊擴張術」的費用,還比在美國治療便宜,便在美國時與我們團隊聯絡、遠距傳X光片及相關報告進行討論,確定為五十肩機率高後,專程飛回台灣治療。因為擴張術僅需一週報到一次,期間不需到院,她便趁周間空檔四處拜訪親友、大啖美食,相當愉快。
五十肩友在台灣治療選擇,又多又快效果好
五十肩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肩友可以參考下面這張順序圖,無論是健保或是自費,都有合適的選擇,比起國外一等半年,在台灣幾乎是隨到隨治療了:
1.保守物理治療
目前物理治療是避免沾黏性關節囊炎造成的關節攣縮及疾病後期活動度改善必經途徑 (Ibrahim, Donatelli, Hellman, & Echternach, 2013)(R. J. Neviaser & Neviaser, 1987),目的是為了降低疼痛和保持關節活動度,同時維持肌肉強度。沾黏性關節囊炎的運動處方中,運動頻率(frequency)比強度(intensity)更為重要,時間(time)上每日依病況進展至少需執行一次以上(McMullen & Uhl, 2000)。
2.侵入性治療加物理治療
(1)鬆動術 (joint mobilization)
關節鬆動術,是五十肩在醫療科技進步到可以執行開刀、肩關節囊擴張等醫療技術之前,最常被使用的五十肩治療方式,由指物理治療師以特殊的手法將病人的關節鬆開,如拉開 (distraction)、擠壓 (compression)、滑動 (gliding) 等,在五十肩的應用是藉由施力點的調整,牽拉沾黏的組織,達到讓沾黏分開的治療效果。
1964年由澳洲Geoffrey Douglas Maitland物理治療師於所出版的《Maitland s Vertebral Manipulation》一書中從脊椎手法談起,在1970又出了一本以四肢為主的《Peripheral Manipulation》,從那時開始,超過一甲子的歲月,這些手法在世界各國被系統化的教學、使用、驗證,是物理治療界非常重要的經典。
註:並非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這項手法,在執行之前,必需先有完整的身體評估,如骨頭本身有狀況(骨質疏鬆、未癒合骨折)、關節有問題(感染性關節炎 、不穩定關節、關節腫脹、急性發炎關節、關節液滲出、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活動度變大)、或是其它內科問題(腫瘤),都不適合接受這種方式。
然而,當五十肩拖太久,關節內沾黏及血管增生的問題,在執行過程中容易引起疼痛;因此,較為嚴重的五十肩,骨科醫師會進開刀房使用全身麻醉,讓肩友的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接受治療,術後再用止痛藥幫助肩友渡過恢復期,而因關節囊因為外力拉扯,或多或少會造成出血,需在接受關節鬆動術後,需要認真搭配復健運動,才能避免讓關節囊再度黏回去,不少肩友在接受過關節鬆動術後,因為術後怕痛不敢動,最後功虧一簣。
(2)內視鏡
五十肩的沾黏,除了用外力扯開,若是看得到沾黏的部位,直接用關節鏡剝除是醫界常見的做法-「肩關節鏡」是一種微創的手術,內視鏡跟一支像鉛筆相似,利用其尖銳的尖端置入肩關節腔內,前端有個高解析度鏡頭攝影頭,再外接電視,醫師便可透過內視鏡看到可觀察關節內的狀況,再另開一小孔,置入可手術的探頭執行沾黏的剝離,一般來說,約在半小時左右可完成手術。
關節鏡用途很廣,不只肩關節,踝關節、髖關節都可以使用內視鏡做治療;而肩關節鏡必需採全身麻醉,在肩關節後方及前方,各有一個五厘米的傷口,若是需要手術,可能會再多一、兩個小洞,讓手術探頭進入。
內視鏡像把醫生縮小送到關節裡一樣,直接看得到肩友的肱二頭肌長頭、肩胛下肌、肱骨頭、肩盂及肩盂唇,那裡沾黏、那裡破損,都可以直接處理。
五十肩的內視鏡治療,通常是先進行關節囊鬆解,還得解決肩胛下肌及喙突下的沾黏,還有肩峰下滑囊需完整清除,除了關節囊沾黏的問題,若是在裡頭看到需要修補的情況,如肩盂唇裂傷,也可以直接用特制的帶線釘子,取代過往需要把整個關節打開看的傳統手術。
傷口小是內視鏡最大的優點,減少了組織的破損,又能精準的處理問題,加上現代醫學日漸進步,解析度提提升、增加導航功能等,都能增加手術的成功度,降低肩友的不適感。然而,術後因為仍是有破壞皮膚及組織的過程,肩部會產生腫脹,通常在一、兩天內會改善。
術後需要用三角巾固定,搭配藥物、冰敷緩解疼痛,在肩部情況好轉之後,必需規律、持之以恆的積極進行復健,避免造成韌帶僵硬活動度下降,又造成關節囊再度沾黏。
(3)肩關節囊擴張術
這幾年「肩關節囊擴張術」才在台灣普及,事實上,這可是在1965年,就由英國的 Andrén及 Lundberg兩位醫師用來治療病人,算一算,肩關節囊擴張術自己也到了五十肩的好發年齡了。
肩關節囊擴張術的原理很簡單,是利用含有大量生理食鹽水的擴張液張力,將肩關節囊沾黏的部份分開,早在1965年,利用X光引導下進行注射,當時肩關節中等程度僵硬的患者,在施術後二個月,就有三分之二的病人獲得改善,嚴重僵硬患者也有五分之得到改善,之後,許多醫師都依照著這項新的治療方式進行。
肩關節囊擴張術的標準治療期為五次、共一個月,門診即可完成,可改善約八成的症狀,但仍需病人返家後進行約二個月的復健期,將剩餘的沾黏緩慢拉開,以及重建肌力及韌帶、皮膚彈性,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時至今日,醫療科技再更上一層樓,因著超音波的普及,過去需要放射線導引,病人需接受大量的放射線,以及必需有隔離空間才能進行的肩關節囊擴張術,已經進展到門診就可以進行,病人滿意度遠高於五十年前,且過程平和、不需住院、不需調養期,也不需進開刀房等種種便利。
在效果方面,做完擴張術後有做復健治療和與回家做運動結果差不多,顯示擴張術在目前防疫的復健型態上,其療效是具有相當根據的。
醫療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一起對抗五十肩
治療疾病要考慮的面向非常多,有沒有時間、有沒有辦法承受或是信不信任該醫師等等,在多方考慮之下,選一個綜合評分最高的,因為醫療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好」,而每位台灣的醫師都已經盡可能的使出渾身解數在為肩友處理,無耐受限在健保下的醫療制度,也只能請肩友排隊等等,但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台灣真的已經又快又好,肩友們無論做什麼選擇,請一定要跟您的醫師一起堅持到底,一次搞定五十肩!